2012年10月19至21日,我院生物医药工程系吴珍、王攀、华智锐三位教师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第七届“高校生命科学教学论坛”。此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论坛主题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内涵发展”。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从事生命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和其他一线教师等53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教授担任论坛执行委员会主任,论坛议题包括“办学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实验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和“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四个议题。期间共举办了四场大会报告和40余场分会报告。与会期间,与兄弟院校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实践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
本次论坛中,除了匡廷云和邓子新两位科学院院士做了精彩报告外,高校实验教指委委员、国家教学名师、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等的发言也让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两位院士从宏观层面把握,通过具体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我国生命科学教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取得的成果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使我对生命科学教学领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进一步明确了方向。陆国栋教授题为“让学生鲜活起来—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探寻方法”的报告更是博得满堂彩,陆教授从日常教学遇到的问题入手,对比了我国和美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区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病,并大声疾呼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他以自己所带学生专业课程作为例子,具体生动地给我们每个与会者上了一堂课,呼吁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应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能鲜活过来,而不是目前培养的只能作为考试机器的死学生。其中陆教授提出的让学生命题及符合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等具体做法更是对我们兄弟院校学生培养有直接指导意义。
通过分组报告的交流与讨论,我们对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也有了很深的感触。华中农业大学的孙明教授从化学、生物和信息三个层面对基因操作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做了详细汇报,使我对该课程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中山大学贺竹梅教授围绕“基因+环境=表型”的中心命题,从不同研究层面和研究手段构建了遗传学的知识结构,使得传统遗传学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和便于学生接受。北京大学丁明孝教授通过在国外的亲身经历,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教学过程每个细节的锻炼和培养。华中农业大学姚家玲教授提出《植物学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建议考核内容分为:微观组织结构识别(25%)、野外识别(25%)、综合设计性实验(35%)和平时成绩(15%)。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介绍在《植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把专业优势和团委举办的“三下乡”活动调研相结合的做法也得到兄弟院校与会者一致好评,值得借鉴。
总之,参加本次会议,对我系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华智锐)